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
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
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
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
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
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
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f穿
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
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教读3-4自然段1.掌握重点词句(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2.内容讨论
(1)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讨论明确:
比较点
我
太学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廪稍之供
享。
穿
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岁有裘葛之遗
住
寓逆旅主人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行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师
未尝稍降辞色
未有问而不告
书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录
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3)手法小结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讨论明确:
f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论证,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老师方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与“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对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