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教学设计
“学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杨岚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看、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本次课程的教材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课程教学的实操性比较强,且具有明显的案例特点,考虑实施“学案”教学。学生在该章节之前已经学习和掌握如何制作Excel表格,绝对、相对地址的调用。通过解决所提出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通过练习,自己设计学案、巩固知识,使学生具有成功感。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练习,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Excel中的AVERAGE、STDEV()、MAX()、MIN()和COUNTIF()函数,这些函数的作用分别是:求平均值、计算方差、计算最大值、计算最小值、计算一定条件下的单元格的数目。2、技能目标:培养综合运用Excel的函数、公式的能力,学会制作个人“学案”。3、情理目标:培养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会Excel公式、函数的编写和运用2、难点:Excel公式、函数的综合运用,制作相关“学案”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课前准备: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构建问题链,设计“学案”。将“学案”预先分发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结构有基本的认识,并可以自己操作实践。
2、主动参与:课程内容操作性强,实际应用范围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探索学习:通过学案中设置的问题链,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研究和实践,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设置新的问题链。4、发现学习:老师、同学共同探讨,双向反馈,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中设定的目标。学生结合实际操作过程,寻找、发现新的解决方法。5、培养创新意识:布置练习,让学生自行分组,设计“学案”提交。通过“学案”形式的不同选择和不同设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设计(学案)
1、导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建立Excel表格,相对、绝对地址的使用方法,可以比较熟练的建立如下图所示的Excel表。
f2、导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