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1.湖南G10教育联盟2018届4月联考,45,节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苏轼在宋仁宗嘉来年任凤翔签判,认识到过去差役弊端严重,特别是其中的衙前役,致使许多农村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边远地区的百姓,遭受衙前役之苦是最重的。为此苏轼主张,各种衙役,特别是衙前役需雇之人,所需费用尽量从官府专营的坊场河渡等钱中开支,并对重难力役进行奖励;至于中等以上乡户所出的助役钱,坊郭户、官宦人家、单丁、寺观、女户等所出的免役钱,也应该专款专用,不能挪作其他用途。他特别建议把它用来在戍营集中的地方买成田地,让那些戍卒在不打仗、不训练时种,这些人空闲时有事可做,就不会四处生事,而且还提供了生活所需,就像古代在边关实行屯田制度一样。苏轼的这套设想,曾于元二年正式上奏皇帝,但受到台谏官员王叟、上官均等人驳议,未得试行。据杨胜宽《苏轼兄弟役法改革异同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轼役法改革。9分
2.2018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45,节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基于同样的原因,19世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牟取高额利润,密集地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back-to-backhouse,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7人,条件极为恶劣。法国直到19世纪末还“约有13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新鲜空气的环境里”。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19世纪末
f至20世纪初,且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共有21000个,1900年增至43000个,容纳了400万纽约市民中的150万人。英国不少城市在19世纪40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窗。1934年成立的美国纽约住房局在1941年之前完成了10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55465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