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中的“”通“隙”《鸿门宴》。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一种文言现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
2
f义、引申义、比喻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
“本”的本义就是单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就是指道路。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由词的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
“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所谓问的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坏人的亲信、党羽”。
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①词义扩大。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②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③词义转移。“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
3
f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④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
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⑤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表示“责备”。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⑥感情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