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课题研究
作者:佚名推荐:黄朝峰微型课题研究基于“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使之成为具有“属己、真实、微观、即时、渐进”等诸多特征的贴近教师的课题。之所以是“微型”,其“微”不仅在于“微小”,而且在于这是一种基于教师日常生活和基于生存方式转型的课题。这种表面上看似“微小”的转型,可能成为影响教师一生的转型。微型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走进教师日常生活,使做课题的过程实实在在的变成教师成长的过程。从而改变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越来越大学化、越来越宏大化、越来越成为外在于教师的事务性工作,也越来越远离教师日常本己的生活的研究现状。所谓“微型课题”,它是广大教师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已有经验尚无确定对策且又亟待解决的具体的、较为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话题。其研究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属己性,是由教师个人针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问题,研究过程以个人独立为主,研究结果带有很大的个别化色彩;②短小性,研究课题的开口比较小,容易操作,见效明显,研究周期少则数日多则数月;③草根性,它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的平民化研究方式,研究过程中会使用常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但有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的绝对严密性和学术规范性。当然,微型课题虽然“微小”,但和学校主课题又同属于课题(科研)研究,都应该包含“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要素: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的触动描述,鲜明的宗旨表达,清晰的程序勾勒,大致的成果预期”等等。“微型课题研究”是作为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针对这个微型课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追问、寻求有效对策的研究性活动。微型课题特点:一是“人微”。微型课题是科研课题家族的大“变脸”,一改以往的课题基本为专家学者名师的“专利”之流弊,真真切切地“飞进寻常百姓家”。正是这一草根性,决定了微型课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人都可成为研究者,只要肯钻研,完全可以打拼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研究天地。二是“话微”。微型课题无需研“大话”“深话”,研究的话题切口小,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其实就是日常教育教学教研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小问题。教师花些气力去研究它,无非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力求为他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如“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