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小康”作文指导教案
一:训练目标1能抓住家乡的变化介绍家乡的小康生活2能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事物特点3条理清晰,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二:目标阐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准确而又有创意的表达。三:作前准备:了解家乡的过去生活,细心感受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了解等方法,搜集有关家乡生活变化的资料。印发《小康生活的八大特色》四:过程指导:1明确写作意义同学们,大家好,今年是我县全面创建小康社会年,2013年奋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既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今天,每一个滨海人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巨大变化:城市越来越繁荣靓丽、农村越来越美好富庶、经济越来越快速发展、社会越来越文明和谐、人民群众越来越幸福殷
f实截止2012年底,对照江苏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我县全面小康综合得分9954分,核心指标全部达标,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让我们用手中笔,勾画描绘出我们身边的幸福生活。2指导习作选材A,了解小康的定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概念,用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因此,小康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一种消费状态,由温饱阶段向丰裕阶段过渡中的一种消费水平。B,从生活中选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结合小康生活的八大特色(见作前准备资料)一是吃有营养。鱼、虾、肉、蛋等高营养食品已成为寻常百姓的家常菜。二是住得宽敞。大多数农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平方米,许多家庭盖起了楼房,早已达小康目标。
f三是家有电话。家庭电话(包括固定电话、小灵通、移动手机)早已遍布城乡,四是行有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全县行政村全部通上灰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五是乐有场所。有线电视的普及,城乡居民不出家门就可观赏电影、电视、戏剧。六是学有所教。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早已完成,政府和全社会还加大对贫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