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态》读书笔记
——李爱梅作者序言有一段,可以申引,“过去个人完全被动,人们呼吁要增加主观能动性,现在完全主动了,我们突然成了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风雨飘摇,孤单无助。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我们呼吁打破平均主义,拉开工资档次。结果拉开档次以后,发现自己原来不是最高的,我们受不了”。不是说自己有相同的困惑才引了这么一段,而是发现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就是那么矛盾的存在着,一个人不是在这边有这样那样的困局,就是在另一边也少不了多多少少的困境,出于简单的心态,曾经总是想要有个明确的答案,亦或是期盼着明天会有什么不一样,只在懒人思维作用下的思考,而并没有去行动,所以一个个明天就这样过去了,挫败感无法不如影随形,懊恼于自己的无能,有时候倒是会羡慕功利主义,至少是活跃的。有时候埋头在书本中寻求过来人的忠告,但正像本文开头所说的,很多学问都是让人上火的,我们看时无限激情与梦想,这当然是好的,但在某侠的现实中,总是无法那样的坚持,所以现在太鼓动人心的言语,某侠已经很不感冒了。这本书不一样,确实是让人降火的,或者,从个人体验来说,用“让人更有信心”更贴切。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引序,“如果有一种工具,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保持内心平和与愉悦状态,那我们就不仅仅能够实现目标,而且还能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过程的美好阳光心态就是我要设计的这样的工具,我们应对这种变化的最好办法是在应对残酷的竞争过程中保持阳光心态。我们把阳光心态定义成平常、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能够让我们带着好心情去创造成功,体验过程。你的内心是一团火,你才能够释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是一块冰,融化的时候也还是零度。”正文: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所谓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在哪?一定是名?利?是金钱?是地位?以某侠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无法否认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但更无法否认的是,这些因素其实根本不是那么重要。不否认前者,正如张爱玲所说的,我从来没吃过钱的亏,我为什么要讨厌钱。物质的丰腴并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品质的保证,但没了前者要达到后者肯定是很有难度的,正如充要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
f不否认后者,也显而易见,正像大多数人都知道的那样,以目前的科技来看,人最后的结果可能在时间上有所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肩上太多的负累有什么意思呢?那么在这两个不否认中间,我们怎样才能把握好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