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加重书写震颤、张口流涎、吐字不清、饮水呛咳、共济失调、肌强直、精神改变等,病程4个月4年,平均(1032±329)个月。
12临床表现25例有神经症状,包括舞蹈征、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阳性、肌张力怎搞、静止性震颤等;10例有精神症状,包括: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5例智力下降,13例有肝硬化,2例偏侧肢体无力,6例肝、肾、胃肠道等症状。实验室检查:19例血钙降低,8例碱性磷酸酶升高,13例血清铜氧化酶活力下降,10例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下降,16例尿铜含量增高。眼科裂隙灯检查:26例见眼角膜kf环。13ct检查方法使用德国西门somatomse
satio
16层螺旋ct扫描仪,wizard后处理工作站,软件版本va-70;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基线平行于om线,行轴位螺旋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准值15mm;
f图像重建层厚9mm,层距9mm,对可疑区域行45mm薄层重建。2结果21ct扫描病变部位主要分布于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其中豆状核13例
(3611),丘脑内囊后肢7例(1944),苍白球6例(1667),尾状核头部6例(1667),豆状核尾状核联合病变2例(556),丘脑内囊后肢苍白球联合病变2例(556)。
22ct扫描征象36例患者,脑萎缩30例(8333),脑室扩大28例(7778)。脑基底节区见双侧对称性低密度影24例(6667),边界欠清楚。其中丘脑内囊后肢、内侧苍白球、中脑及尾状核头部为稍低均匀密度影;豆状核内密度不均匀,表现为外侧壳核低密度影。脑白质脱髓鞘6例(1667),脑干低密度影3例(833),小脑齿状核低密度影3例(833)。3讨论肝豆状核变性是较罕见的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国外发病率约1/20万,而在普通人群中有1/4001/500为本病携带者[2]。患者血清铜升高,组织内铜大量沉积,刺激组织细胞变性,以肝、脑组织损害为主。组织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进而出现核碎裂、核溶解等病理改变,致细胞坏死液化。脑基底节区组织中神经核团神经细胞对铜刺激敏感,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尾状
f核头部,丘脑、脑干、小脑也是主要受累区。病变部位由于神经细胞变性出现坏死、软化、液化,甚至形成空洞[3]。铜沉积是以血液循环的方式到达受累组织,并有时间先后顺序,因而软化灶呈双侧对称性,且形态基本相同的低密度影,由于壳核受累最为明显,密度最低,边界清楚。本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期,无性别偏向,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