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间的关系来获得经济收益。从该角度看,其实际主体即是通常所指的“三会一层”。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一)股权结构方面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企业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变化导致内部控制的质量也随之改变。国外学者ShleiferVish
y研究发现,股权过于分散不利于弥补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李育红(2011)甄选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成正相关。但张先治等(2010)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出股权结构过度集中无益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家族企业、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多,股权一般都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状态。依据我国的特性,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一:股权的集中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负向影响。
我国存在一种特殊情况,从根源会影响内部控制的质量。国内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革而来,国有股占比很大。这会出现所有者空缺,导致内部人控制。同时,企业的性质影响管理层的积极性,内部控制制度自然也无用武之地。此外,国有股的股东利益不仅仅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还会考虑到政治目标而介入公司的内部控制及经营决策,为此甚至可以放弃自身利益。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二:股权属性为国有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负向影响。
(二)董事会方面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中坚力量。董事会成员的多少以及董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质量。程晓陵等(2008)实证研究我国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发现董事会实际人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也有学者认为,过大的董事会的规模会存在造成信息传递缓慢,错过决策的最佳时机,从而影响内控效率。原国英(2010)、李育红(2011)发现董事会人数没有显著影响内控有效性。本文提出假设,假设三:董事会人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
董事会规模一定时,董事会召开的频率体现出董事们的勤勉,参与公司决策以及履行董事职责的程度。张先治(2010)、李育红(2011)等研究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正面影响内部控制。部分学者研究分析表明,董事会的召开是因为公司出现一些问题,因而召开会议越频繁,表明企业内控有待于完善。本文提出假设,假设四:董事会会议的召开频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
独立董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拥有专业知识,使其可以客观地考察、评估管理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控股股东的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学者王跃堂等(2006)指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