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个体生态学
1、“生态学”一词最早于什么地方、谁、什么时候提出?答: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郝克尔在1866年提出2、生态学上环境的内涵;地境与生境的概念;微环境与内环境的概念。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地境:群落(或生物个体)的环境出现前的环境。3、生态因子、环境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的分类方法(列举2种)答: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环境因子:范畴要比生态因子的范畴更广。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分类方法:道奔麦若按照分子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人为、生物因子蒙恰德斯基按照生物适应性分类:初始周期性因子、派生因子、非周期因子。盖尔分类方法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答:①生态因子的综合性②主导因子的作用③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或不等性(春化)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和可以调剂性⑤生态因子多变性:生态因子直接性和间接性6、太阳高度角对光强和光谱成分的影响;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及其生理生态效应。答:太阳高度角越高,光强越强,光谱成分中短波部分的比例增大。可见光及其生理效应:红、橙光760620
m:叶绿素吸收,促进叶绿素形成,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生理有效光)蓝光495435
m:植物叶绿素、胡萝卜素吸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绿光:生理无效光不可见光:紫外光:在平流层被O3吸收,仅290380
m能到达地面。在高山地带抑制植物茎的生长,古高山植物多为莲座状叶丛。某些动物可以通过紫外光作用,将皮肤中的麦角固醇合成为维生素D。红外线:有增温作用,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7、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周期现象;简述水体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
1
f答:光饱和点;在一定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强度上升到某一数值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光周期现象:生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叫做。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水中的日比大气中的短太阳高度角小时,光难进水中。8、以光(光强、日照长度)为主导的植物生态类型及其特征。答:①阳性植物;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旱生化特征②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光强下生长良好。常见红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