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导学】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使用注意。2.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百部、桑白皮、葶苈子、苦杏仁、苏子等14味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及常用配伍、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熟悉白附子、皂荚、白前、前胡、天竹黄、竹沥、昆布、海藻、黄药子、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白果、枇杷叶、罗汉果等15味药的分类、功效和主治、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瓦楞子、礞石、浮海石、海蛤壳、蕺菜等5味药的功效;胆南星、金沸草、瓜蒌子、瓜蒌皮、甜杏仁、关白附、皂角刺、银杏叶、洋金花、矮地茶等为参考药物。3.掌握半夏与天南星,天南星与白附子,川贝母与浙贝母,竹茹、竹沥与天竺黄,杏仁与苏子,紫菀与款冬花,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点。【学习内容】一、含义凡以痰或祛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用治咳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因为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之功效;而止咳平喘药也常兼化痰之效;而且在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所以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为一章介绍。二、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具有辛、苦或甘味,药性寒凉或温热;辛能宣通肺气,苦能燥湿化痰,降泄肺气,温以散寒,凉可清热,甘润肺燥。主归肺经,兼归脾、胃、肝、心等经。三、功效与主治本类药具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或内伤引起的痰饮阻肺、肺失宣降的痰多咳嗽气喘,痰蒙清窍或引动肝风所致的眩晕、癫痫惊厥、中风痰迷,以及痰阻经络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麻木肿痛等病证。四、分类由于痰有寒痰、湿痰、热痰、燥痰之分,化痰药之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故本类药物一般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和止咳平喘药等三类。五、配伍应用使用本类药物时,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性能特点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并须根据痰、咳、喘之成因和证型作适当的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化痰有利于制止咳喘,止咳平喘当以化痰为先,故化痰药与止咳平喘常配伍同用。若外感有表证者,配解表药;里热者,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肺散寒药;肺肾虚劳者,配补肺益气或补肺肾纳气药;阴虚火旺者,配滋阴降火药;脾虚湿阻者,配健脾燥湿药。此
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