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张文木
编者按张文本教授是我国战略学界的大家之一,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两年前,在筹划《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课时,我曾拜访过他,被他那犀利的战略分析和深沉的战略智慧所折服,他的这个演讲收录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市民学堂第2辑》,看后,深受启迪,这里奉献给大家共享共赏。
知识在传播中增值,智慧在交流中增益,思想在阅读中升华,境界在共享中提升。
我们的教育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发展才带动国家的发展,带来国家的崛起。其实财富是生产的结果,而国家财富水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国际分配规则及该国在这个规则中的地位的结果,而分配规则的形成多是大国强力较量后的结果。大国间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博弈,而不是财富多寡的博弈。
一、人民支持是国家战略能力生长的基础
本质上说,国家战略能力是从实践,尤其是从残酷的实
f践环境而非鲜花美酒和书斋中成长起来的。在中国历史上,蒋介石最早走拉美模式的。拉美模式的特点是依赖外国资本,通过官僚体制把外国资本引入国内,然后牺牲工农的利益满足国内的资本,发展官僚阶层和所谓的精英阶层,使他们从买办利益中获得财富,结果是越发展国家越贫困,工农损失越大,最后工农纷纷破产,许多人走向格瓦拉式的道路。当时人们认为受三座大山压迫,是蒋家王朝体制不行。确实是这样的,它所保护的政权都是剥削政权。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都重视农民问题,但蒋介石后来在农民问题上反水了,他突然支持地主和官僚买办阶层,原因是他的政权建立在乡绅的基础上,还有另外一些基础是海外的资本。自从蒋介石背叛工农,他就失去了北伐时那种挥洒自如的战略能力。
国民党时代的中国是亚洲最早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拉美道路的试验国,蒋介石建立的政权属于对外资讨好,对内工农高额剥夺的拉美式政权。结果,中国发展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发展就必须大量引进外资,“依靠外国输血”,越发展工农破产越厉害,因“发展”而衰退,是蒋介石时代的中国垮台的真实原因。所以说,那时的“星星之火”是主要是蒋介石点燃的,而外资更是火上浇油。
国共分裂迫使共产党和最基层的农民结合,这反使共产
f党获得远比国民党深厚的成长基础。20年代初,共产党本无意挑战国民党,只是想跟着国民党先实现资本主义以后再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那时候也特别书生气,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多是做学问出身的,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