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重新找回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使整个课堂教学通畅、连贯、一气呵成。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a、提炼,整体感受阮恒的品质。b、定格画面,层递感受阮恒
f的舍身之举。c、升华“朋友”的涵义。正是教师通过营造文本中,人物心理的紧张、恐惧情境,在以
“友情”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体会小男孩阮恒在面对死亡时的害怕,矛盾,挣扎。
(2)把握随机话题,创设生活情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个性解读的过程。
我在公开课《看电视》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到奶奶津津有味地看京剧,而我和爸爸都在打盹时,设计了一个情景剧。
师:爸爸,爸爸,快醒醒啊,快醒醒啊!你刚才不是在看电视吗?怎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呢?
生:因为京剧不好看啊;因为我不喜欢看京剧啊;听京剧太烦了,就想睡觉了……师:可我知道现在电视上正在放一场精彩的球赛呢!赶快换成球赛好不好?生:好!!师:认为要换频道的同学举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几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了起来,而且把要换频道的理由讲得头头是道,我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这下可怎么办?这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男生没举手,于是请他,他站起来说“这频道不能换。”一下子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及时地抓住这个声音,让孩子进行讨论“这频道换还是不换,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再去读文本,在文本中找一找答案。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借“换不换频
f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3)巧抓重点,创设想象情境。文本的理解是读者(学生、教
师)与文本个性化的对话过程。同一篇文章,教师对话文本的重点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的。
(4)巧用空白,创设矛盾情境。读的“留白”,评价的“留白”,质疑的“留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时对这些留白的理解发生了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这样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从而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抓住语文教学中的“空白”,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才能激活课堂,才能实现学生与文本潜心地对话。
三、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注意点1、要避免随心所欲解读文本。《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现在不少教师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使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