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望岳》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需要在
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闪烁的哲理光彩。结合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学生要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五岳之首的泰山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较强,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富有哲理的句子理解得还不够透彻,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4、背诵默写诗歌,培养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品质。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及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诗歌的民族,从《诗经》开始,诗歌这种和谐优美的语言便以各种姿态悠游中国文坛,留下了无数精彩绝伦的美丽篇章,其中,以唐诗最为脍炙人口。一提唐诗,必提一位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日我们就有幸学习杜甫笔下的作品《望岳》,去领略一下泱泱中华古诗的魅力。二、走进杜甫了解作者美好的东西要学会分享,才能让它更有价值,鼓励学生分享对作者的认识。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反映了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所写诗歌被誉为“诗史”。
1
f代表作:三吏三别,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大多存于《杜工部集》中。三、走进作品体悟情感(一)由题目入写作背景望:远远地看岳:高大的山,这里指东岳泰山诗人为什么要去登泰山呢?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首诗?请学生分享写作背景。明确: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作者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等地)漫游途中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浪漫与激情。(二)诵读作品1、自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2、听读:听视频朗读,建议学生小声跟读,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3、齐读:带着感情配乐集体朗读
(三)品读作品自学两个问题,进一步品析诗歌。(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