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时发生的。新制度学派的贡献在于,他们对制度变迁微观机制的研究大大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诺斯在《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制度是内生的因素一诺斯认为技术等外生因素的变化促进了外部潜在利润的形成,人对制度的选择反映了对外部利润的追求,这种选择同时又受到诸如规模经济、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程度、风险大小、市场失灵以及政治压力的限制,新制度只有在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出现,具体来说,是指如下两种情况:1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合算了。利用投资净现值NPV分析方法,诺斯构造了一个制度变迁收益的计算公式,深入研究了制度创新的时滞问题。这种对制度变迁机制细致入微的考察正是诺斯思想的精髓所在。拉坦在诺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制度变迁不仅是由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而且也是关于社会与经济行为以及组织与变迁的知识供给进步的结果知识供给的进步使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同时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使制度创新成为可能。
三、企业管理制度内涵及思维观念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管理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三大内容之一(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管理制度包罗万象,它涵盖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战略及领导制度、人才开发、激励机制、组织机构、管理标准及文化特色等。狭义的管理制度也称管理标准、规章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用以规范企业经济、技术、生产等项活动的条例、规则、程
2
f序和办法之集合。是对企业组织中的机构和个体在权力、责任、利益等方面的设定,是各项管理体系、管理流程的具体表达。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它因企业的类型、规模不同而各异。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一种独立职能,它一诞生就开始与社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与社会生产同步发展的过程。按照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的生产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工业化前的管理、科学管理时期、现代管理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管理时,经常使用管理的“组织”、“指挥”、“监督”、“调节”职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