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的关系
摘要10月15日晚7时,图书馆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座无虚席,一场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的讲座在此开讲。主讲者孙福生教授是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精通东亚、东南亚问题的国际问题专家。他以专业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关键词:国际形势中国的外交关系国际格局
国际形势:“大变革、大调整”“研究国际形势不可就事论事,要从整个国际背景谈起。”讲座伊始,孙福生教授便提出了看待国际形势的理性视角。孙教授认为,当前的国际形势处于大
变革、大调整当中。这一“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主要有五大特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局部性、地区性的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扩张,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地区性的冲突与动荡;某些国家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持双重标准,导致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强烈反弹;全球性的军事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政府提出的“无核世界”对各国军事战略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兴国家群体性的发展、崛起,正有力地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给旧有的国际秩序注入新的力量。同时,孙教授提醒同学们要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应该为中国国力的提升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西方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论”“中
美共治”应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中美关系:非敌非友的伙伴
作为当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长久以来受到各方关注。孙教授用“伙伴”这一中性词定义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美关系,他说:“中美之间既不是绝对的朋友也不是绝对的敌人,而是非敌非友的伙伴关系。”
“这是由于中美之间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也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孙教授指出,在政治方面,中美两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是导致中美关系出现波折的主要原因;在国家安全方面,中美在台湾问题、武器禁运等问题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又在反对核扩散,反对恐怖主义,主张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达成共识;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美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美国需要中国的商品,需要中国购买其国债解决其经济问题,双方在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中美关系的基础,但由于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会把本国的经济困难归咎于中国,例如近段时间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就是双方经济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