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进。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集聚和“虹吸”,还是开始转变为扩散和辐射为主。这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契机。天津、河北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和中期,城市化进入到加快新城和中小城建设、空间优化、内外联动、构筑中心与外围紧密合作的网络体系阶段。京津冀三地在共建基础设施、融合产业链、共建生态环境、加快要素流动以及将社会政策纳入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需求和内在动力。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二、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1京津冀三地区域合作的态度和理念不同。长期以来,北京的发展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天津与河北作为北京发展的战略后方,主要为保证北京优先发展提供各项保障,如在产业转移方面,高端制造业等保留在北京,低端制造业等逐步从北京向周边区域迁移,水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面临相同的问题,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往往迁居周边城市,而河北作为被迁移的主要区域,承接了上述类型的不公平竞争,导致河北经济发展比较畸形,故河北为了实现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最为热心,而天津由于拥有龙头大港,且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及滨海新区的诸多特殊政策,导致其自身发展较快,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热情实际并不高昂。
2市场分割导致区域一体化市场意识较弱。京津冀三地分处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我国各地政府根据传统行政体制的制定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分,形成了各省市各自为政的格局,各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发展思路的确立上,自成体系,并不考虑他省的协同配合,长期实施的行政垄断,缺乏沟通和协调意识导致,各个省市存在贸易保护以及市场分割的问题。如地方政府不少的财政补,仅限于补贴当地的项目、企业和居民。这导致各省市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强者恒强,弱者减弱的问题。而对于区域合作也主要依赖政府推动的形式进行,并不以市场供需为导向,这也导致了各省市的整体规划存在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高度类似,资源配置并不有效等问题。
3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磋商和协调机制制度并未建立。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已经较长时间,但是截至目前,京津冀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形式仍然单一,仅限于首长联合会、合作论坛以及协调会等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是倡导式的磋商机制,由于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成弟弟,合作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导致推行的力度并不够强。目前还没有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磋商和协调机制,导致京津冀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