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顾雪梅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黄鹤楼送别》以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关键词:《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91002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以文诗兼美的“文包诗”形式,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借助古诗描绘了李白创作此诗的过程,诗话互照,情景同现。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编者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意境,领悟情感。二、学情分析学生受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初读课文没有多少难度。但真正面对文本时,对“饮酒话别”,尤其是“目送吟诗”细节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不能正确把握,很难产生共鸣。同时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更是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关键点。三、设计理念本教案的设计试图体现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抓住“依依惜别情”这根主线,通过音乐、语言,营造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运用朗读、想象、合作表演等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仰望、远眺”等重点词语。使这些词语不无味无趣,从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3品读课文,理解诗句,体会课文意境。五、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1读诵《送别诗》,渲染气氛未成曲调先有情11多媒体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师述:这首歌你听过吗?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12师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内心的伤感,有踏歌相送,有把酒相送。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离愁却是一样的。(读过的送别诗,师生交流。)13初读古诗《黄鹤楼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