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二、作者介绍:作者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乡镇医师家庭,从小受教育少,一生经历曲折而丰富,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俄国的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1
f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四、分析开端部分1、朗读课文的第一二,思考这两段是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每当雁群在夜空引亢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