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3
μa√
1
020031
μb
仪
√3
00577V
μ0√2202085
665
3324
785
3769
f最终表达式为:0±μ0114±02V
相对误差η
0实际0理论
0理论
139
3灯丝电压30V,第一栅极电压10V,拒斥电压90V
2
15
IA
1
UG1K10V
05
0
0
20
40
05
60
80
100
VG2K
计算氩的第一激发电位
240
330
2kV
0246
0531
7
×10
逐差法:
131
2335
435
0873
550
1258
335
1
091231106V
不确定度:
2
0
3
∑3
μa√
1
038859
μb
仪
√3
00577V
μ0√2203929
665
1601
785
1855
f最终表达式为:0±μ0111±04V
相对误差η
0实际0理论
0理论
424
4灯丝电压30V,第一栅极电压15V,拒斥电压80V
25
2
15
IA
1
UG2K80V
05
0
0
05
20
40
60
80
100
VG2K
计算氩的第一激发电位
140
325
2kV
0189
0644
7
×10
逐差法:
1405
2335
440
0985
545
1396
334
1
0912312V
不确定度:
2
0
3
∑3
μa√
1
075154
μb
仪
√3
00577V
μ0√22075376
660
1760
780
2029
f最终表达式为:0±μ0120±08V
相对误差η
0实际0理论
0理论
390
六、实验结果探究
1实验结果分析探究
1、增大第一栅极电压,板极电流的变化不显著,对应相同的2k的有增
有减,但总体趋势不变,各峰值对应的2k变化不大,经理论分析,增大第一栅
极电压,电流会增大,说明个别数据测量有误差。
2、增大灯丝电压,板极电流显著增大,而2k基本无变化。
3、增大拒斥电压,理论上分析,板极电流将下降,而实验中测得板极电流
有小幅上升,数据测量有误差。
2误差来源分析探究
1由于预热不足,使测量值产生误差;
2在实验时,由于电压的步差不可能连续,故测量的峰值会有一定的误差;
3仪器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
4前面的氩原子激发后产生了一个额外的电场,导致后面的激发电压越来
越高
5挣值分析方法的数据来源于项目计划与跟踪,所以应该在项目计划中指
定收集数据的周期,这个周期被称作报告期。报告期的设置视项目的规模而定,
周期不宜过短或过长。报告期设置太短,会导致度量频繁发生,增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