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衣,价值398元,她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才能付得更快?孩子们感觉挺有意思,非常好奇,都动脑思考了起来。又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以往的学生对减法的性质难于理解。在形式上,明明是连续相减,为什么可以把两个
f减数先加起来,这种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学生一时难于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再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这样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的时代气息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唤醒了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的,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好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亲历了数学产生的过程。三、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储钱罐满了,一共有三百元,奶奶说要用三张一百元的整钱和她换。一开始他同意,后来看见倒出一大堆,而奶奶只给他三张,她有点不高兴了。你们能帮助她吗?我就让大家把零钱一元一元的数出来,一共有三百个一
f元,学生们似乎有点明白了。我继续引导大家把一百个一元的放在一起。一共有三堆一百元的,那三堆正好等于三张一百元。学生们彻底明白了一和一百的关系,都非常高兴。通过实践学生们学习得很快,知识掌握的也非常好。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四、激发学生搜集生活中数学应用事例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为了让教学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我结合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数据。如:在教学条形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