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城乡差别,有近15的农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每班总有几个不完成作业、厌学、逃学的学生。他们或自闭孤僻,虚荣嫉妒,敏感多疑,或放纵自流、自暴自弃;对学习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如怕吃苦,懒于思考,遇到困难缺乏勇气、自信等。这种种迹象不得不令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担忧。我们认为,对农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是“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我们坚信这条路一定能给学生的成长铺设下一条阳光之路。兼于此,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就《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具体的心理教育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飨同行。二、研究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尽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泄情感,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体察和适应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灵活的教育与调控,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2、平等尊重性原则。平等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与他们建立友好信赖关系,学生意识到双方在人格、使权利上享有同等“待
f遇”,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杜绝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看法,采纳学生的意见,在关心、热爱、同情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和疏导。3、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达到训练健康心理开发学生潜能,使之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必须保证课前进行认真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及时反馈,正确引导,激发情趣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