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键词】韩非子荀子人性论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性论是先秦诸子学说理论的基础。就在人人吟诵着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时,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却站到了孟子的对立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丑恶的,所以善,那不过是后天修养的结果。而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师承荀子,在人性论方面,与荀子既异曲同工,又别具一格。他既承认“人人皆挟自为心”,却又跳出了荀子“人性恶”的圈子,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性好利”的绝妙用处。1、同工之处人性好利韩荀人性论在共同的人性起点上,都明确了人性好利。韩非子认为“人皆挟自为心”,“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恶害,人莫不然”;人人都有为自己打算的心理,好利恶害是人性的真实情况。而荀子则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辞让亡焉”;现在人的人性,都是生来就喜好私利的。正是出于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才有了争夺,失去了谦让。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人性都是喜好私利的,而且这一本质是与生俱来的。韩非子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可见,他证明自己人性自利的论调,从人的生理机能切入。他认为,自利的本性是由人的生理上的需求以及生存需要而诱发的。“人没有羽毛,不穿衣则会寒冷,上不属于天,下不着地的,肠胃才是人活下去的根本。人人都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所以会自利”。而荀子亦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饿了想要进食,冷了想要添衣保暖,累了想要休息,喜好私利而厌恶祸害,是每个人都共有的,就连禹桀这样的圣人也不能例外。再者,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由此可见,韩荀二人都承认“人性好利”这一命题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二人都承认了人的这一本性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在人类的身上扎了根的。因此,人性好利与生俱来。1
f2、异曲之妙自然之性与性恶之性虽然韩荀二人都承认了人性好利,但二人还是在人性论的发展道路上走上了不同的分水岭。在韩非子的人性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