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急躁也会因这画面而渐渐消失。我的书桌放在窗下,写作业或看书时偶尔抬头,便可望见一片天,稍稍放低视线,就是楼房的顶,远一些的大楼则突兀地挡住视线,不肯让这画面深远下去。楼下本是有树的,但就这样看窗外,断然见不到一点儿绿色。于是我喜欢在那些水泥砖瓦令人窒息略显空虚的格子间静静幻想那小块的绿,然后任它溢出窗框,接着溢满世界。此时,我会少了一丝焦虑,多了几分定力。教室里也有窗户,只可惜位置不佳,目光被近处的栏杆柱子等挡住,我不得不向上看。那屋顶上居然长了株野树一恐怕真的只是草,但我更愿意它是树。它的枝细细的,叶是零碎的,甚至找不到些许绿色,这个特的生命就那样静静地立着。我在窗里,它在窗外。在晴天,
f在雨天,甚至在雪天,我目睹着它的静止,摇曳,甚至挣扎。但它一直是窗外一景,每次我看它,它似乎也在看我,世界有时就这样静止。也许它也会向我点头致意,然后再将目光投向远方那窗子框不住的地方。此时,我会少了一丝浮躁,多了几分沉稳。
我喜欢学校“绿岸”文学社活动里所看到的窗外。说来有趣,开学以来去文学社三次,每次都是阴雨天,每次都会有过度竞争带来的惆怅。人很少,教室又大,显得特别空旷安静。我最喜欢小雨笼罩下的模模糊糊的屋顶,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我还喜欢聆听雨打窗户的滴答声,沉醉在这虽然单调但有着徐疾节奏的“打击乐”中。天总不肯明媚,我却庆幸自己觅得静心安神的“机遇”,任凭那雨点敲击声一点点地消解我的愁绪,将它送至窗外。平静下来的我就这样默默等候着,让窗外凉意缓缓袭来,清醒着我的头脑。此时,我当然会少了一丝躁动,多了几分淡定。
当焦虑、急躁袭来时,就隔窗观赏、聆听吧!窗外之景会使你变得从容、淡定、沉稳,会让你在体味、思考中慢慢长大。
【简评】作者将“长大”的视角投向良好心态的构建,而这一构建是以“窗里窗外”为线索,通过描写窗外之景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实现的。这样巧妙的构思,明显高人一筹。写景时,抓住有特征的事物(如那棵很像草的树),几笔白描便使之形神兼备。结尾点题,准确到位,也是亮点。
天空,那么蓝那么广。窄窄的小巷里,我捏着妈妈给我买鞋的钱,哼着歌,轻快地走着。迎面走来一位盲人,探路的棒点点戳戳“点”到了我的跟前。我想让他先走,可他却站住了,“听声音,你是位小姑娘吧,你能帮我个忙吗?”他几乎用央求的口气,我欲走不忍,不由仔细打量起这位盲人来。他五十开外年纪,头发已有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