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日期:20091106来源:四川大学作者:章程字体:大中小
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教育进步的长远大计。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约有65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就业市场萎靡。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客观而严峻地展现在政府、学校、学生面前。面对困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分析原因找寻对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我们认为必须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应对的办法及对策。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一)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第一,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2008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透露,据初步统计,全国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供需比2007年年底为098,2008年第四季度则急剧下降至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1。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2009年到高校招聘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招聘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尤以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为甚。另一方面,个别企业权且没有大幅裁员或减少招聘人数,但他们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第二,持续的高校扩招与人才需求增长的不协调。“十五”期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总计是1090万人,而在“十一五”期间这一数据将达到2700多万,增长1600多万,增幅近150,年均新增大学毕业生70至100万2。这期间,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劳动就业人口高峰和流动人口高峰等“多峰叠加”的人口高峰期。城镇劳动力逐年增加、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等,将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压力。第三,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增长慢,发展相对滞后,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较大,专业的“冷热”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造成大部分“冷门”专业
f人才供求矛盾大,就业困难。另外一方面,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