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角色体验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作者:陆燕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年第05期
摘要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上,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应该是教学重点。过去教师往往侧重于“讲深讲透”,反而丧失了课堂趣味性,难以增进学生的理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依托角色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以多样的情境演练方式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绽放文化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角色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中,要走出单向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拓展学生与文本阅读的多向交互与整体性把握。《将相和》课文内容较长,故事曲折,教师一味讲深讲透,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结合文本内容,引入角色体验教学,让学生从对“廉颇”“赵王”“群众”等不同人物角色感知中,贯穿文本阅读,分角色展演,重构言语、情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一、以“不和”为突破口,介绍背景
在《将相和》一文阅读中,“和”字代表了什么?“将”与“相”,分饰不同的职责、岗位,两者之间为什么有“和”与“不和”?结合这些问题,来开启文本阅读,从阅读中来探寻“不和”的语句。在廉颇看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功劳显著。蔺相如仅凭一张嘴,凭什么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顶给他下不了台!”引领学生反思该段话,可以了解廉颇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很显然,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廉颇内心对蔺相如充满了嫉妒、不服气。不过,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反思廉颇的性格特质是耿直、豪爽?还是居功自傲?由此来对照蔺相如,作为“将相”之间,廉颇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计较得失,而将怨气指向蔺相如。请学生思考,如果让她替廉颇写一封表白信给赵王,该如何去写?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通过学生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关系,渗透读写融合。
二、梳理人物语言,透析“能耐”
从前面“不和”的问题根源来看,廉颇对蔺相如的指责、怨愤,难道真的是与蔺相如的“没有能耐”有关吗?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查找关于蔺相如“嘴皮子”的内容,将这些话语用直线画出来。从蔺相如“毛遂自荐”的智慧来看,“蔺相如愿带着和氏璧赴秦,如果……我就把璧交给秦王;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分析两个“如果……就……”,从而来看蔺相如的胆略与智谋,在临危授命时的胸有成竹,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同样,在应对秦王时,蔺相如假借“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从中来分析蔺相如为何要这么说?对于秦王会相信他的话吗?这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