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加工、乳制品、淀粉糖及功能糖、真空冷冻干燥食品、速冻调理食品、啤酒、葡萄酒等行业的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4、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制订完善食品相关法规、标准,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支持食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体系等认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食品质量监管力度,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目前,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上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有近9000家企业获得了1万余张食品生产许可证;2006年以来共制订、修订地方食品标准近300余项。2010年,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7%以上,其中白酒、啤酒等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食品流通环节检测合格率达86%以上;出口食品检验合格率为998%。5、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2006年以来,食品工业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认真抓好啤酒、白酒、酒精、淀粉及淀粉糖等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作,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西王、保龄宝、阜丰、菱花、鲁洲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了玉米产业链多层次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f青啤、景芝、生力源、古贝春等酿酒企业积极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目前,全省有16家食品企业被命名为山东省环境友好型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要求,对年生产能力3万吨以下的酒精、味精以及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或依法关停。(二)存在问题和不足目前,我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五点。1、初加工和低档产品多,深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201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全省食品工业的7245%,食品制造业占1828%,饮料制造业占927%。2、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小食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自主创新率低。3、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多数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4、食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粮油、肉禽、果蔬、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f5、食品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食品企业缺少稳定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分散农业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等方面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