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完整的教学。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生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有效结果。(3)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各个环节的衔接。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既行云流水,又能环环相扣。教学环节间合理、恰当的衔接能带来很多益处。首先,它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衔接立足于上一环节,又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学生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教师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环节之间的
f衔接是授课教师奇思妙想的体现,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它能引发思考。衔接的实质是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期间可能有疑惑、有想象,也可能有惊喜。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应该考虑:
层次性。要使教学成为一个有序、连贯的整体,教师需要从层次性着手设计教学环节,将知识目标中的能力范畴分解为从“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到最高层次的“评价”将知识有机地组合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向巅峰。
逻辑性。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严谨整体的必备条件。例如,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积累有效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在设计阅读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体设计科学、严谨,从而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分析各环节逻辑关系时,一般可以考虑六种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
主体性。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更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只有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例如在读后环节的设计中,以探究活动为契机,关注学生的体验,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展示独特视角的机会,实现学生之间个性体验的交流和共享。
(4)创建合作的课堂环境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个体在共同从事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时实现的相互配合和默契(郭华,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