晰,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哪些环节是高效的哪些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炼出对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分学科有针对性的归纳本学科的问题指向。2、分析、规划: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炼有效教学的要素。3、逐步推进通过教学研究课,课后教研,反思,整改边实践边调整策略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整体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总结提炼:边实践边总结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5、全面推广推广有效教学的操作方法。
f
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以教学反思影响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分析调查、了解、收集问题。2、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3、个案分析法:分班级,学科为研究对象,跟踪听课,教研,整改。发现一个问题点就要研究应对的措施,以点带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提高。4、行动研究法各学科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上大胆的改革。5、经验总结法:每个教师做倒课课有反思有交流。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三)技术路线1、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理论专家、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保障科学研究的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2、根据教师的发展愿望和教师的特长各学科成立核心研究小组负责具体实施“中学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充分运用我校的教师资源和团队力量,高级教师、各级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提炼出“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4、以本课题研究为载体,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措施本课题2008年12月申报,2009年1月批准市课题2009年1月启动研究。主要过程如下:
f
1.第一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行动研究阶段。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课型模式1课例引路策略实验启动阶段的教学调研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尝试
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