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翅膀。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二)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积极性高,想像力丰富,还伴有动作表演,生动再现《寻隐者不遇》的寻访场面,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为此我也想到了:在古诗的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从而使学生能“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对诗词的意会是一个直觉和想象纠缠不清的过程。诗词是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结果,因此学习诗词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符号化的文字重新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三)抓住“诗眼”,放飞想象。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发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在教《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诗时,“相媚好”一词是词眼,“相媚好”是说老两口一边喝酒,一边在亲热地交谈。我让学生放飞想象,老两口在闲聊什么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