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屠呦呦获医学诺奖给中学化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启示1:学科方法胜于学科知识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可以说运用化学进行物质研究的成功范例。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为:哪些物质中含所要提取的物质;如何获得纯净的该物质;该物质的结构如何;该物质可能有哪些性质;能否在关键的点位植入需要的基团;工业上如何大规模生产该物质,等等。青蒿素的发现遵循了这个思路。评审委员会称屠呦呦的获奖是为了奖励她对药物的一种孜孜不倦地寻找过程。启示2:观念的渗透是学科方法的核心传统提取青蒿素的煎熬法致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了。屠呦呦一改传统的煎熬法,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提取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条件的控制是化工生产的核心思想,屠呦呦改用乙醚的成功,说明化学的一些观念在她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正是这一观念的运用是她获得诺奖的关键。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来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素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启示3:失败是学生最大的权利,但失败能否成功在于坚持和反思“也是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0次失败的痛楚才换来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机会犯错,但也要让学生悟错、知错、改错。启示4:任务驱动不可或缺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如果没有这场“政治任务”,也许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要延后许多年。现在,对于抗癌药物的研制是否也来一场“任务驱动”呢?是否也可以集中几十个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进行集中研究呢?青蒿素的研究是针对病毒,抗癌药的研制也是针对“癌细胞”这种病毒。这些研究机构是否从青蒿素的研究发现史得到一些启示呢?
f2016年高考关于屠呦呦获诺奖的命题85岁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问鼎诺奖是中国本土自然科学获奖第一人,必然会成为2016年高考语文、文综、理综等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