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江苏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212211)吴军红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命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巧用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背景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从而逐步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常识是他们获取数学新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之前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并“用好数学”。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生活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思维型学科,枯燥而单调,学生大多提不起兴趣。但是,只要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就会奋不顾身地投进其中,在探索中尽情享受乐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时,我就设计了“猜球、摸球”的游戏。课前准备三个不透明的口袋,放上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球,课上让学生先猜一猜:从这些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的?再让学生去摸一摸验证一下猜得对不对。这样的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经过多次猜球摸球后学生发现:有时摸的结果和猜的一样,有时不一样;有时摸出的结果中总是没有某一种颜色。面对这些情况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兴趣的带动下学生的探索欲明显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增。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促进应用意识的积极内化任何素质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方能内化为自身素质。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让学生在品尝探索成功喜悦的同时,内化自身的能力。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准备好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具和学具,学生有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材料,就会应用经验和知识去主动探索。探究时,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做一做、想一想发现知识,为知识更快更好地内化创造条件。例如,教学四年级“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课前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纸凳子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凳子,课上让学生用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