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兴八首》一、导入李白VS杜甫谁更牛二、解题秋兴八首“秋”1秋高气爽萧瑟肃杀2自然之秋2因秋起兴?人生之秋国运之秋
何为兴?1秋日兴致?
“八首其一”组诗,第一首(作用:奠定情感基调)杜甫(知人论世)三、知人论世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这一时期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四、解析秋兴八首(其一)
1
f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转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合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先看首两联: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国运之秋,对国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担忧)时令,白露,白露为霜:深秋寒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自然之秋)首联:深秋之景起兴(秋意浓)深秋巫山巫水落叶凋零残败的萧瑟阴森的景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国运之秋)颔联:风云突变、风起云涌之景背景: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这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危机四伏,犹如四季之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多事之秋:比喻动荡不安的政局
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因战乱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归故里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