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f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会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倾向于欧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