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情愫
作者:李凌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12期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哲学素养值得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一广泛阅读,点燃哲学的火花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门安排了“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当我们学习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我们探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大之辩”,我们欣赏庄子“无所待”的哲学高境;当我们迷醉于王羲之《兰亭集序》飘逸的书法时,却发现“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死观更让我们着迷;拜读大家帕斯卡尔《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和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更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自己,去思考如何让这看似脆弱的生命去“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除此之外,教材还安排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厄运》及现代作家、学者周国平的《直面苦难》等充满睿智的哲学文章。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如果我们对这些教材中的哲学元素置之不问,不去培养学生最初的哲学情愫,中学语文教学的哲学贫困将会愈演愈烈,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态度会走很多弯路。
二精当引导,提升思想的内涵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发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就能达到培养哲学情愫的教学目的。在研讨史铁生《我与地坛》时的一段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实际上是如何面对挫折甚至如何面对“死”的哲学问题。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事,但史铁生在这里强调“死”是一个“节日”,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来考虑。史铁生在20岁这个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这种打击是致命的,如果他不够坚强的话,就离死亡仅有一步之遥,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生的感悟,那就是面对现实,活下去试试,这就肯定了生存的价值,只有生得轰轰烈烈,死才显得有价值。
学生经过讨论,静悟,最终会明白当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了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