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
十一长假宅在家中,百无聊赖的我,随手摸到一本布满灰尘的旧书,拿起来一看,是《红岩》,我一向都很回避这种让人悲恸欲绝,眼泪横飞的抗战革命影片或者是书籍,也许是年龄大了,需要虐心的发泄下积压已久的情绪,摆脱疲沓的心境,所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完了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触。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以至于我压抑至今难以释怀。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着不泄的斗争。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军人、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红岩》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在红岩里,我最钦佩
f江雪琴江姐。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对敌斗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定,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仍旧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从容走向刑场。所有这一切,让人多么激动、崇敬、悲愤、感叹!这些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性别、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性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经过作者的精心刻画,都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的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红岩》里面都是一些真实的人和事情,而这些人和事情同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失败膏肓土,成功祭苍生”,“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而在这些思想当中,所实践的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