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友谊之树常青”,笔者在设计导入材料时就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照片引入话题。首先,笔者给学生“卖个关子”:“今天我有一份礼物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个什么礼物?”这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兴趣高涨。然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
第2页共5页
f段“我们一起走过……”的生活视频。视频展示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集体活动照片,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以及集体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最后,笔者顺势引导:“从我送给大家的礼物中,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什么主题吗?”“集体、爱、友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主题,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可见,教学设计生活化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与保障。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情”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启迪思维的“活水”,分析生活疑问,激起思维之光根据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教学设问实现的。如在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的教学试讲中,有一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巧妙地引用当时学生们关注的一部电影《破风》的视频片段,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自行车团队比赛中,“破风手”和“冲线手”哪个更重要?要在自行车团队比赛中胜出,还需要哪些人付出努力?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设置教学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巧妙地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和探
第3页共5页
f究,由表及里地探索知识,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通过互助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借助实践的“活水”,探索生活实践,体验自我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而应放眼于更广阔的社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如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框里的“少年有梦”公开课中,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有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