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心理生理性失眠
09级医学技术二班0945025021刘一帆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引起患者白天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因而躯体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躁。其临床表现为①睡眠潜入期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差: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差:多噩梦;④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按其发生时间长短可分为一过性失眠(偶尔失眠)、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三种。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睡眠场所的改变,噪音、强光、酷暑、严寒、蚊虫叮咬、时差、喝水过多、饥饿、过饱等),病理因素(颈椎病、肩颈肌肉紧张综合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药理因素(浓茶、咖啡、药物的兴奋作用,)和心理生理因素等。心理生理性失眠属于失眠中的一种,是由于患者过分全神贯注于睡眠心理生理性失眠问题而引起的一种原发性失眠类型,亦称失眠症,患者表现为持续相当长时间地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因此产生忧虑或恐惧,并在心理上形成恶性循环,而使本症持续存在。可由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冲突而诱发,也可因旅行时差或短期住院等因素引起。患者病前性格多有敏感、警觉性高、对健康要求过高、易激惹、急躁等特征。一般人群终生患病率约为1020,该症少年儿童罕见,病发多始于青年(2030岁),中年期后逐渐明显并发病增多,女性常见。一、心理生理性失眠有如下症状:1青年期起病,中年期逐渐增多,儿童罕见,女性常见。约占失眠患者的15患者愈不能入睡时愈试图使自己睡着,愈接近睡眠时愈显得兴奋或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试图入睡的意念成为失眠的驱动因素,看电视或看书时却可能轻松入睡(无意识入睡)2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包括持续存在难以产生睡意的环境和缺乏睡眠相关行为的联想。由于失眠和睡眠环境、睡眠时间、睡眠时行为刺激的反复联系,产生与睡眠不协调的过度唤醒。卧室成为条件性唤醒的重要因素,只要在自己卧室内就可整夜睡不着,若变换睡眠环境或时间,如在客厅沙发上或旅馆便能够较好地入睡,患者对此常感到十分困惑,这恰与睡眠正常的人在陌生环境中不能很好入睡的现象相反,称为首夜颠倒效应。3晨起后头脑不清晰,感觉程度不等的不适、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