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呆的心理状态。同时又运用了低音区的旋律,深化悲痛的情绪,这也是浪漫主义创作中的常用手法。
(六)浪漫派讽刺的手法
舒伯特常把浪漫派讽刺的手法运用在他的作品里
10
f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第七首《急躁》,面对男主角的热情,女主角的反应竟是“匆匆离去”,舒伯特把原来的大调在最后转成小调,并大量地使用转调不稳定的和弦,这些转变使得原来温馨的诗歌有点伤感。当女主角离开时,调性又短暂地转回大调,这就是所谓浪漫派的讽刺,舒伯特以音乐嘲讽男主角那种得不到回应的感情,但诗歌终究以小调收场,加强了悲剧的感觉。2.第11首是第一个大高潮。在这首诗歌里,主角自信地向大自然宣告少女将属于他,这首曲子把他的感情推到了最高点,也是最后一首无忧无虑的歌曲。因为他的劲敌将出现,他的快乐和希望也会被带走。舒伯特为了加重此诗歌的分量,不仅重复所有诗歌两次,而且重复一些重要诗句,使得整首曲子好象是主角因高兴而大声唱出的即兴曲。男主角在B段想向更多人分享他的兴奋,但苦于找不到了解他的人,因此舒伯特在此以转调到离主调较远的调性来强调男主角的孤立,舒伯特还故意在男主角大声宣唱“她是我的”之后加入小调的和弦,这又是另一个浪漫派的讽刺手法。3.《猎人》这首诗歌的构架和第11首很相似,诗歌本身以二段式构成,舒伯特也重复某些句子来加强他们。有趣的是,此诗歌以G小调开始却在G大调结尾,舒伯特似乎又在此浪漫地嘲讽一下,给主角一个假象的乐观感。4.《休息》中男主角在提到他的音乐时,音乐从G小调转成大调,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对主角的正面影响,这种调性的转变又再一次发生在主角提到他受的苦时,这次则是浪漫派的嘲讽。
五、结语
完成于1823年的《美丽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创作的转折点,也是音乐历史上艺术歌曲发展的转折点,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创作过声乐套曲。这部为缪勒(17941827)的诗篇谱写的套曲,被认为“是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它们“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都是完美无缺的。”这些自然而跃动的歌曲,皆为发自赤诚之心的泣血结晶,无任何虚假造作,亦绝无斧凿痕迹,诗与音乐的协调完美无缺,达到浑然天成之境。《美丽的磨坊女》在具有完美的独创性的同时,又惊人地朴实无华。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明哲的淳朴。每一首
11
f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歌似乎自动地传递到你的听觉。这正是整部套曲最广泛和最高意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