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一、知识概要阅读能力是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最基本的能力之
一。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的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感受、理解以及初步的欣赏、评价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比较、判断、反思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大纲)主要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提出了要求。1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4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含课文乙5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第1项对小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第2一5项是关于阅读的方法和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特别强调了诵读。第6项是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修订大纲的发展,目前在全国部分教材实验区试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除了对阅读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外,还从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角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就情感、态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是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等要求在第一学段就提出,旨在强调其重要性。此外,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如第三学段的小学高年级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