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损伤分泌程序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早在1889年,Steve
Paget提出了“种子和土壤”的假说,他认为建立一个肥沃的“土壤”(微环境)是为传播“种子”(肿瘤细胞)的关键1。作为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肿瘤微环境为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提供了保障2。肿瘤微环境由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外基质(ECM),蛋白酶,和细胞因子等构成3。在实体瘤中,营造适于肿瘤存活的微环境是肿瘤发生、发展的第一步,其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关键作用4。除此之外,微环境还可以调节肿瘤内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以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形成5。
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会引发遗传突变和DNA双链断裂等DNA损伤现象,破坏基因组的稳定性。事实上,DNA损伤的肿瘤细胞可诱导DNA损伤应答DNADamageRespo
seDDR,它可以诱导细胞周期延迟,长期阻滞细胞生长(衰老)和受损细胞凋亡6。DDR一方面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PIKKs)ATM,ATR和DNAPKcs等引起DNA修复,另一方面通过Chk12P53P21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周期进程和凋亡7。DDR除了影响细胞自主组分,影响受损细胞本身外,还能够通过细胞非自治程序,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其他细胞,例如放化疗后在肿瘤微环境中幸存下来的肿瘤细胞。
在激活的肿瘤微环境中,DNA损伤性的基因治疗方法主要为放疗和化疗会产生脱靶作用,对于肿瘤的迁移、侵袭、转移潜力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DDR是肿瘤微环境激活的重要媒介。最近,YuSu
等在Cli
Ca
cerRes上首次报道了DNA损伤应答可以在生物体内引发一种特别的细胞分泌表型,即DNA损伤分泌程序DNADamageSecretoryProgramDDSP8。DDSP程序
f的组成复杂,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如IL6、IL8,可改变蛋白酶的细胞外基质,神经因子前体,血管生长因子和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动剂在内的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原等910。这些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传播组织损伤的信号,一方面通过免疫清除及时消除受损细胞,另一方面,通过诱导血管新生或促进细胞发生EMT(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的增殖11和迁移910,或者使肿瘤细胞获得对于化疗或放疗的耐受性12,对预后产生不良效果。
参考文献
1GaoDVahdatLTWo
gSCha
gJCMittalVMicroe
viro
me
talregulatio
ofepithelialmese
chymaltra
sitio
si
ca
cerCa
cerresearch20127219488392Si
gelKLSegalBHNeutrophilsi
thetumormicroe
viro
me
ttryi
gtohealthewou
dthatca
othealImmu
ologicalreviews20162731329433DuFor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