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贯穿苏轼诗文词的理趣之美
苏轼一生于北宋党争的罅缝中求生存,既不见容于新党亦不见谅于旧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于贬谪中度过,饱尝宦海沉浮之苦。然而苏轼不但超越了生命的逆境,同时也超越了生命的顺境Ⅲ,处逆境泰然,而处顺境淡然,于升沉荣辱间游刃有余,并将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外化于大量的诗词文中,折射出一种理趣之美。‘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理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是哲理;趣是生动盎然的意趣,是能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说理,不能如玄言诗般理过其辞,淡乎寡昧;有趣,要求充满趣味与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语言的功能是铸成意象,然后由意象来传达思想。所以,最好的语言应该是能铸造鲜明的意象,通过意象来表现灵魂、领悟思想。苏轼的理趣之作,就是通过意象的铸造来完成的。下面分别以其诗文词的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前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探讨苏轼是如何通过意象的铸造来折射理趣之美的。一、雪泥鸿爪《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
1
f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宋仁宗嘉元年,三苏自眉山到汴京应试,中途寄宿渑池奉闲僧舍,并在壁上题诗留念。嘉六年,苏轼出任风翔签判,苏辙送其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汴京,想到苏轼此次西行必经之地也是他们五年前共同留宿过的旧地渑池,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七律一首。苏轼次其原韵,作《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中出现的意象有雪泥飞鸿、泥上指爪、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蹇驴嘶叫等。这些意象的出现,让人浮想起为生计辗转漂飞的大雁,奉闲和尚的老去,奉闲僧舍的倾颓,赶考路上的人困马嘶,以及渑池旧地的人事变迁;这些意象的组合,似乎给人以岁月蹉跎、人世沧桑之感。但我们应该追随苏轼的思维,正确解读这些意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此联的中心意象在于那不眷顾往曰旧迹、昂首高飞的飞鸿。人生也许如飞鸿驻足般东奔西走,然而飞鸿却不复记虑这些指爪之痕,依然展翅高飞,义无反顾那么,人生虽然萍飘蓬转,应像飞鸿般总是搏击长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