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而不是“聪明”。因为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大智却可以若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时势,对此孔子本人是深有体会的,但他成为圣
1
f人而不仅仅是智者的地方就是在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智者则会达济天下,穷善其身,皆时也命也。刘皇叔当年煮酒论英雄也是巧借惊雷来掩饰,在东吴也是慎之又慎,讨得吴国太一心欢喜,从而躲过一祸又一祸,成就霸业。要审时度势,才能在多事之秋游刃有余。而“信”,则是人际交往及其和谐的基础,只有做好“信”,才能保证有团队力量的产生,保证每个人的力量不在互相猜忌中被瓦解大部分,才能显现出一束箭折不断的强韧。而也是信,让管理有了威信,才保证下属不是文恬武嬉,才能保证自己的意图被正确地灵活地实施。智囊诸葛亮在这点上也吃过亏,每次下派战略任务时总是一句“天机不可泄露”打发众将,虽然智胜司马懿,却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盖由此也。总的来说,儒家的管理智慧比较细化,涉及面广,看起来寥寥五字,却是根本,由此引申出的具体做法却千千万万,这也为儒生们实践起来创造了便利条件。总括起来就是“仁”是人的本性,“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基石,“礼”是整个人类秩序的保证。而“智”保证天时地利,“义”则告诉了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道家来说比较好理解,也确实符合社会人情,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而道家在此方面就要玄一些,尤其是其核心思想“无为”,让人乍一看着实费解。其实,这里的“无为”里的“为”单指不合道的“为”,而真正的“道”是什么呢?老子如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是观之,道就是自然运行的总规律,无为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遵循事物的运变规律顺势而为,无为之为就是从根本上、从长远、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运化规律求得真正的最优之有为。就说汉代文景之治吧,那个时候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文帝和汉景帝是仿效道家无为而治的,就是顺应大势,让人民在几个世纪的苦战中解脱出来休养生息,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政府所做的就是维系这种“无为”的环境,比如粉碎“七王之乱”。包括在现代,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人们经营秘诀的询问时说: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他进一步说明,人类无限生长发展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做事,但必须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这才是获得成功的确切保证。其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