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学校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品德不良学生。理论家们研究的多是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但对实践者来说,最棘手的却是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面对“小霸王”“厌学童”等特殊群体,找准他们形成的原因并能制定“对症下药”的策略,就是实现了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探究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有哲人说,在当今社会,最可悲的是有的人还没有学会怎样做人却已经成了别人的父母。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可是不是每一对父母都能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呢?家长的言行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一切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当这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与孩子现实差距甚大之时,就给予责骂等,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滥为滥,走向品德不良之路。特别是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与父母沟通不畅,缺乏感情交流,出现代沟。当有的孩子在行为方面出现异常时,爷爷奶奶大都不能很好地引导,父母又鞭长莫及,或是迫于生计顾不上那么多。当孩子在亲人中找不到信任的人时,得不到较好
1
f地呵护与关爱时,心理势必会开小差,形成一些不良品德。在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中,其中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的孩子占的比例较高,因为这一类家庭中的孩子更为特殊,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为贫瘠,更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教育问题更为突出。(二)学校教育的失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尽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教育的失误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学生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待的时间较长的一个正式的场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有良好素养的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育效果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分数,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是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频繁的考试,“填鸭式”的满堂教学,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强迫学习,滥用惩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兴趣和特长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教材的偏难偏重,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相吻合,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教师不能因材施教,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少教师的关爱等等。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