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历史考试说明】
1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结构构建框架】
f1.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中共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考点落实考向例析】
考点一学习西方的器物地主阶级的探索核心词: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抵抗派、洋务派1.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考例1关注历史阶段特征
2014天津高考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知识定位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特点调动知识依据所学可知,“开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的;题干材料并未体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