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理解本文的题旨“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分析欣赏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理解比喻论证过程中喻体的内涵。3、了解杂文文体,体会鲁迅杂文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4、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导入】新闻:2010年,1月25日,张家界“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正式被更名为《阿凡
达》“哈利路亚山”,当天数百名土著居民及海内外游客见证了更名仪式。有网友说:“南天一柱”体现出华夏文化取名的意境美,情趣美,文化内蕴美,显然改
名之后意蕴全无。旅游观光的审美,不止于自然风光,也还要有人文内蕴。硬给有一个文化的“南天一
柱”,冠名一个毫无意义的哈利路亚(赞美耶和华)山,不仅不轮不类,也还有些自轻自贱,自我奴化后的卑微。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草率舍弃的不仅是文化和资源,还包括文化的信心。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对于中外文化,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那么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就为我们阐述了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鲁迅知多少学生自由回忆发言,师总结。Ppt展示。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作品: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阿Q正传、药)、《彷徨》(祝福)、《故
事新编》(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纪念刘和珍君)、《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
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补充:“且介”二字的由来: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心。“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写作背景】问:究竟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谈及这个问题的?我们来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