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灌注混凝土。预防措施→对应以上原因出解决办法。
1763
f6、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持力层判别是钻孔桩成败的关键;对于非岩石类可根据地质资料判断;对于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判断难道较大,经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钻受力、主动钻杆的抖动情况和孔口捞样综合判断,必要时原位取芯验证;
7、孔底沉渣过厚原因→清孔泥浆质量差达不到设计要求;测量方法不当,应取孔内钻杆长度23钻头长度
措施→在粗砂、砾砂和卵石地层,优先采用“泵吸反循环清孔”
8、水下混凝土灌注和桩身混凝土质量问题1》、初灌导管的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为03~05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应不小于10m;混凝土的初灌量桩长混凝土量道管混凝土量
2》堵管的主要原因:灌注导管破漏、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混凝土配制质量差、灌注过程灌注导管埋深过大。
措施→对应以上原因出解决办法。
3》、导管的检查项目:是否存在孔洞、裂隙,接头是否密封、厚度是否合格;使用前进行“水密承压”(13倍孔内水深压力)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
4》、钢筋骨架上浮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当混凝土面上升至钢筋骨架底时,结块的混凝土托起钢筋骨架;孔内砂粒太多,形成较密实的砂层,当砂层上升至钢筋骨架底部时托起钢筋骨架;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
措施→当灌注的混凝土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降低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至骨架底口2m以上,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
5》、桩身混凝土强度低或混凝土离析原因→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搅拌时间不够和水泥质量差;措施→把好水泥、混凝土的质量关,掌握好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时间;
6》、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原因→初灌混凝土量不够,埋管太小或导管根本没进入混凝土;灌注过程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造成上部结块;清孔不干净浮砂太多,形成沉积砂层;
措施→导管埋深2~6m,控制好拔管速度,单桩混凝土灌注时间控制在15倍混凝土初凝时间内;
7》、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原因→超灌高度不够、混凝土浮浆太多、孔内混凝土面测定不准。
8》、混凝土灌注过程因故中断的处理方法→若开灌不久,可重新钻孔至原孔底;混凝土初凝前可快速拔出导管进行处理;若拔出钢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