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韩重点、难点1.主要是通过学习第1则、第2则、第4则、第5则、第8则、第9则选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自主学习: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合作探究:思考:选文解读1、什么是“仁”?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己。”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就这么简单,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己才欲立,便也立人;己才欲达,便也达人。”(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三)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一原则意味着:自己对儿子有所期望,就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