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一个晚上一般要经历46次这样的循环。
3
f13、失眠的分类: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②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③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④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14、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如:恋父、恋母情结,大多在梦中反映。15、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16、催眠(名解):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场独立型的人不易受暗示,女性较男性容易受暗示。)17、催眠诱导(名解):是指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18、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简答的可能性较大):①感觉麻痹;②感觉扭曲和幻觉;③解除抑制,如当众脱衣行为;④对催眠体验的记忆消失,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者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19、催眠理论(了解):①催眠是角色扮演。②催眠是意识的分离。20、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主要有镇静剂、兴奋剂和迷幻剂三种。
感觉与知觉(重点章)第三章感觉与知觉1、感觉(名解):感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其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超感知觉(名解):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简称ESP。3、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皮肤觉又可细分为触觉、温度觉和痛觉)、内部感觉(饥、渴、胃痛等)。4、感觉产生的过程:第一步是收集信息;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4
f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