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半月评论十二五”我们的期望“苏北半月谈2011年第1期半月评论“十二五”我们的期望苏北,十二五”“十二五”我们期望,岁末年初翻检近日报章,一条消息映入眼帘:2010年12月15日,有“高原孤岛”之称的西藏高原墨脱公路修通,中国最后一个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终结。这是冬天里飘来的又一缕早春的信息。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们的思绪已经登上了世界最快速的高铁,可以不能忽略边疆那更古老的遥远;我们的目光已经聚焦于沿海最壮观的都市,可也不能遗忘乡野那更荒僻的山村;我们的脚步追赶历史更辉煌的前景,可也不能错失当下那更真切的日常。“十二五”,应该属于每一个老百姓。我们都有朴素的梦想,都有坚韧的追求,都有一颗颗星星在生活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百姓最看重的,是温饱,是富裕。我们已经步入小康,正在挺进全面小康。贫困的字眼似乎已定格在昨天。在依然寒冷的后危机时代,世界舆论持续赞颂着也间或嫉妒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奢侈品制造商真心欣赏着也更多震惊着中国的暴富,这些从东方汹涌而来的豪客,出手那么宽绰,人人那么年轻。可是,这并不应是中国形象的全部解读。走进散落凋谢的古老村落,走进遥远荒凉的西部边地,走进城市街巷的蔬菜市场,走进车水马龙的立交桥下,我们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更为真切的社会。有一则新闻读来另人唏嘘:南京一名大学生工作后,因工资偏低,为攒钱交足房租,他便白天上班,夜晚上街检拾废品,不料冻晕街头,被城管救起。拎着蛇皮口袋离开前,他嘱咐千万别让家人朋友知道,也不要公开校名,“我丢不起这个人啊!”有一组数据读来让人清醒:2009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近4000万,农村低保对象有4700多万,城市抵保对象为2300多万。还有6000多万失地农民,在紧叩就业的门路,在寻找明天的安宁,还有15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呼唤城市公共服务,在期待社会保障权利。贫穷,并未远去。发展,未有穷期。百姓最期盼的,是权利,是公平。经历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今天的人们习惯了利益分层,看多了收入分化。同时,社会的权利意识已经普遍觉醒,法治观念正在蓬勃生长。面对不少地方的强制流转,住宅的强制拆迁,农民的强行上楼,乡村的强行入城,面对生存发展资源的垄断,社会流动通道的堵塞,还有制度性暴富机制的强化和掠夺性权贵经济的猖獗,人门越来越多地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发展权,去实现参政议政的批评权、监督权。
半月r